查看原文
其他

降本增效|飞书进入企业核心业务,打造一站式数字化工作空间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4-09-16

今天我到浦东世博中心的会议大厅,参加了飞书的年度产品发布会,

上一次来这里参加企业软件公司的大会,是十一年前夏天的甲骨文全球大会(Oracle Open World,OOW),当时我还是IBM GBS的 Oracle 咨询团队领导之一。那个会真是盛况空前,记得在会上 Oracle 重点讲了一体机、云计算和CX(就是从后台产品走向前台产品)的产品战略。今天,在中国市场上却再也难见红色巨人的踪迹,会场里高悬的这个充满朝气的小鸟 logo,多少让人有点感慨。

我观察飞书有好几年了,从最初的以文档和聊天等协作工具,支持互联网形态组织的工作形态,到去年开始全面介入多维表格、集成中间件和低代码开发引擎,我一直很期待这个新兴的国产企业软件能介入企业核心业务。

在中国企业的 IT 投资组合里,核心业务的企业软件(包括 ERP、CRM、HCM 等)应该占到软件资产性投入的大头,生产力工具和协同工具占比很小,例如一家 100 亿营收的制造业企业,实施 ERP 正常情况下开支应该是千万级,而干个办公自动化系统,弄个几十万预算就会让供应商竞争打破头了。而国外公司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办公软件的付费习惯,这跟三十年前中国企业软件行业发展之初,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有关系。所以,我认为尽管微软 M365/Teams、Slack 这类协同工具在欧美市场风起云涌,然而,办公软件这个企业品类在中国发展却是非常的先天不足。

几年前飞书刚进入市场时,我认为飞书要在企业软件领域中做大,扎下根来,光被认为是一个看起来界面性感的办公软件是不够的,一定要能做管理企业级结构化数据以及相关的业务流程,例如销售订单、生产计划、资产管理等等。

另一方面,飞书能做核心业务,不仅要被新兴的创业公司所接受,因为这类公司通常意味着管理不成熟、流程随意性大,而是要被制造业、能源行业等组织协作复杂、风险控制和质量要求高的传统行业所接受。

这次飞书发布会给参会者的小礼物真是用心了,一个是“给你一朵小红花”的小玩具,另一个则是一块从运载火箭上取下来的蒙皮铝合金片,来自飞书本次会议上重点宣传的轻应用开发工具的应用客户——“蓝箭航天”, 一家国内领先的航天运输系统创建及运营的商业公司。连造火箭的公司都在使用飞书开发的轻应用来做设备巡检,暗示飞书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渗透。

今年飞书产品发布的主题是两个企业级轻应用开发工具,一是多维表格,二是低代码开发平台,卖点是二者的功能升级、运行性能以及AI 能力加持。二者都可以用来构建企业信息管理的信息记录、流程协作。

从去年开始,我提出了下图这个企业工作的四种协作形态,从两个维度分:

过程任务的结构化:工作目标的可预见性高,可以将目标分成明确的步骤,每个步骤由具体的任务、活动构成,每个任务/活动有明确的责任人。结构化高的工作的产出是确定的,可以事先定义工作流,实现事件触发的工作流自动化,而结构化低的工作则是适应临时出现的业务事件,按需定义工作流。

产出结果的确定性:任务和活动的作业要求是标准化的,具有可以预见或者必须达成的产出结果。标准化高的工作是重复性的运营工作,而标准化低的工作是创新性、探索性的工作。企业非标准化的工作如果反复出现,做多了就逐渐提炼总结、沉淀为企业知识,从不标准到标准。

从这两个角度,将企业工作分为流程、项目、个案和协同四种协作形态。其中“协同”这种形态,应该是传统意义上“飞书”以及类似的企业级群聊和协作文档工具的定位,用于企业内自组织的项目小组的非结构化沟通,前段时间我刚评论过“飞书项目”对于项目工作形态的支持(参见《IPD 软件究竟是啥 | 飞书项目是个好产品,用于制造业产品开发流程也不错,但是不建议去趟山寨 IPD 浑水》),而这次,我感觉飞书在努力展现对于“流程”这种形态的覆盖。

一般认为业务流程数字化是从90年代初出现的企业级信息系统ERP(以及跟ERP技术架构类似,但是专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 HCM、销售管理领域的 CRM、研发管理领域的 PLM 等其他企业级信息系统)开始的,实际上,企业级信息系统只是业务流程数字化的一半,他们都是在一个大型数据库里对信息记录进行增删查改,从而记录企业的业务处理,这些系统可以称为记录系统(system of records,简称 SOR);然而,SOR通常并不记录操作活动的本身,也不处理操作活动的执行顺序、编排逻辑的关系,而后者就是在 21 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业务流程管理(BPM)系统。BPM和 SOR共同构成了企业流程的数字化。

企业数字化都是先从建设 SOR开始的,从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实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缺乏企业级的 BPM 系统,即便有BPM,也都是局部性的。缺乏 BPM 的 SOR 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人工处理在流程中衔接两个SOR 系统记录之间的一个或若干个活动,这些活动缺乏数字化的记录、协作、数据分析洞察支持、控制、催办的机制。

举个例子,PLM 是企业研发管理的核心 SOR,当企业的客户服务人员发现产品存在设计或制造缺陷,他可以发起一个“工程变更请求”(ECR),要求更改这个产品的某些部件,这个更改涉及到产品的一些主数据(BOM、物料、工艺、图纸等)以及相应的技术文档内容、版本控制等,这些信息都存在于 PLM 的系统记录中。ECR 的变更对象和变更内容可能需要经过设计、工艺、财务、采购等部门的评审和批准,这个流程活动通常并不存在于 SOR 中,在没有 BPM 的情况下,往往就是一个线下流程;这些评审流程处理结束后,再回到 PLM 系统内,将 ECR转化为“工程变更单”(ECO)或“工程变更通知”(ECN),用以控制变更对象和变更内容的生效有效性。

我在展区上乱逛时,展台上的飞书同学给我演示了用飞书来处理 CRM、SRM、PLM 的流程;只看一眼这个画面,我就很快理解飞书意图想做啥:将 PLM 系统中的 ECR 管理、ECN管理的线下流程数字化,即用数字化方式对 ECR、ECN 这些信息记录生成的周边流程进行填缝、衔接: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数字化流程的填缝、衔接有两种类型,一是用户混合使用PLM 系统的原生界面以及飞书界面, 即ECR、ECN 还是在 PLM 系统的原生界面里生成处理,而二者之间的流转过程则在飞书中处理,二是彻底放弃 PLM系统的原生界面,所有的信息处理、流程流转都在飞书中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PLM 系统实际上就退化成一个管理业务数据的数据库,放弃了业务操作的前端。

我认为,这就是在企业软件领域里的流量争夺战——流量,即如何取悦用户,增加用户的在线时间,恰恰就是互联网公司的能力甜点。

可以设想,飞书的目标不仅是处理企业非结构化工作的协同,而是要进入到结构化工作的领域,企业实际运行是结构化工作、非结构化工作的混合、交错——业务流程这样的结构化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局部的非结构化协调、沟通;而创业公司那种动不动就“拉个群”的非结构化工作方式,由于效率低、增加了沟通成本,也需要对工作方式进行流程化,来简化工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有意思的是,本次飞书产品发布会以“降本增效”作为营销主题。标准化工作流程作为一个企业管理概念,自从上世纪上半叶被美国的一系列“管理工程师”提出,从泰勒(Taylor),到吉尔布雷斯(Frank B. Gilbreth),到莫根森(Allan H. Mogensen),解决的问题就是“工作简化”(work simplification),将不规范的作业动作通过标准化流程来化繁为简,从而达到降本增效。

今天在数字化时代,“拉个群”虽然有便利、快捷的好处,但是人们的工作因为这种随意的、非结构化的方式,不是更简化,而是更复杂了,某种程度上,是对工业化时代的通过工作简化的反动。所以,我不知道飞书目前提出“降本增效“,会不会是对互联网工作方式的反思,对工业化工作方式的回归?

从以上的数字化工作理念的出发,我认为飞书的产品价值主张是创造一个一站式的企业级数字化工作空间,这个空间包覆了传统的企业级应用,无论是 SAP、用友、金蝶这类传统应用,还是其他具有工作流引擎的 BPM 应用,在飞书的理想状态下,都作为飞书的后台,为飞书的工作环境提供业务服务、数据服务的供给。

因此,在飞书里的工作模式包括:

  • 非结构化工作:协同文档、聊天群、视频会议等

  • 半结构化工作:飞书项目

  • 结构化工作:

  • 在飞书内部管理数据和流程,业务逻辑较简单的多维表格应用

  • 在飞书内部管理数据和流程,业务逻辑较复杂的低代码开发应用

  • 用飞书的低代码开发和工作流,接入外部服务(来自企业级应用和外部工作流)的飞书内生应用

这种新的全方位数字化工作形态,在深化企业数字化转型上,既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在发布会上,飞书的产品经理描绘了轻应用开发的实际企业场景:业务部门持续提出开发需求,IT 部门疲于应付,所以就出现了多维表格、低代码开发这种“公民化开发”(citizen development)的现代应用开发模式:

坦白说,作为在企业信息化领域里从业了二十多年老顾问,我对这种开发模式多少还是有些疑问的。从ERP 咨询的角度来看,“满足用户需求”从来都不是实施顾问优先级最高的工作指针,一般来说,ERP 顾问会默认很多用户需求提出来就是错的、不该去开发——因为企业管理是个整体,大型套装软件所代表的“最佳实践”本身就考虑了方方面面的用户需求,而具体业务上下文中用户提出的需求,往往是站在个人工作的狭窄视角,并没有看到企业全局,甚至是不符合管理要求的。

我过去文章提到过一个案例:我曾在某制造业 ERP 实施项目中遇到过有用户要求将一个检验批次的结果信息自动复制到多个物料批次的检验报告上,而ERP系统的标准逻辑是一个检验批次只能生成一个检验报告,我跟这个客户需求都斗争了很久,还纠正了项目前一期遗留下来的,在这个课题上实施顾问为了迁就用户需求而开发、我认为是错误的解决方案,因为在我看来,这个需求改动到了 ERP 的基本业务逻辑,本身其实是不合规的操作。

“公民开发”带来的问题不仅是流程本身的合理性、合规性的问题,还会带来数据治理的问题:用户自主的轻应用到处蔓延,如果缺乏集中的数据治理机制,会给后续的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带来很多麻烦。

不管怎么说,作为企业数字化领域中的新生力量,飞书在向企业核心应用的深水区稳步前进,需要懂企业信息化的咨询顾问们来陪伴它的成长。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陈果George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